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久久久久女教师免费一区-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新華社兩日連發三文 IPO“休克療法”教訓深刻

來源:新華金融
2013-04-11 09:20:00
分享

新華社兩日連發三文 IPO“休克療法”教訓深刻

新股發行本應是一個股票市場最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今卻成為一個碰不得的敏感詞,一丁點兒相關信息都能讓市場聞風而動。監管層對此內心著急,表面卻避之唯恐不及。IPO為何讓人如此糾結?

停或不停都是問題

很多人認為,正是源源不斷的新企業上市抽走了股市資金,影響了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和信心,應立即暫停IPO,讓股市休養生息。隨著股市的持續下跌,這種呼聲越來越高。

這把監管層推向一個兩難選擇:如果不暫停IPO,難以承擔市場對其造成股市下跌的指責;如果暫停,那么多排隊的企業怎么辦?重啟的時候怎么辦?但在各方壓力下,IPO最終停發停審,可其中各種糾結讓監管層始終不敢公開承認這一事實。

IPO不可承受之重

客觀來講,IPO對股市的影響從一定程度上被市場放大了,有些時候甚至成為股市下跌的替罪羊,但正是中國股市自身的畸形使其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

試想,如果企業過發審會后就拿到批文,由其自主決定何時上市,節奏由其自己把握,還會出現監管層被動暫停IPO的情況嗎?如果企業以什么價格發行能夠完全讓市場來決定,還會出現發行價格與二級市場價格嚴重脫離的局面嗎?如果少一些造假上市、業績變臉,多一些回報給投資者,投資者還會對IPO那樣痛恨嗎?

重啟:繞不過去的坎

如果說去年的暫停是在輿論和維穩壓力下的無奈之舉,那么如今,面對數百家排隊等待發行上市的企業,面對一個投融資功能皆失的股市,重啟新股發行勢在必行。

不管怎樣,有一點共識是:沒有融資的市場是殘缺的,一個正常的市場不能長期沒有新股上市。盡管人們對IPO依然畏懼,但這一天終要到來;盡管重啟IPO是個棘手的難題,但這是道繞不過去的坎兒,監管層和市場終要面對。

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觀點認為,新股發行會形成抽血效應,造成資金面告急,大盤會隨之下跌。但從國內外經驗和數據來看,新股發行對股市漲跌沒有顯著影響,IPO的資金主要為自有打新資金和拆借資金,與二級市場關聯度不高。從這個意義上說,暫停新股很難救市。

IPO與指數漲跌無直接關聯

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在美國資本市場和新興市場上,企業都有可能因市場因素而存在擇機上市的情況,但沒有數據顯示IPO會改變股市行情的趨勢。在國際股票市場上,也沒有一次暴跌是因為IPO太多。

從成熟市場的經驗看,IPO導致股市下跌的說法,缺乏經濟數據的實證支持,新股發行與股市漲跌并無直接關聯。

IPO無法改變股市基本運行趨勢

中國A股歷史上共有8次新股暫停發行,其中2000年以來有5次。通過A股市場停發新股后一個月、兩個月、六個月上證綜指收益與停發前比較,可以看出,停發后既有正收益也有負收益,無一定之規。

直觀來看,本輪暫停IPO后上證綜指有漲有跌,至今尚未形成明顯上漲態勢,暫停后形成的龐大“堰塞湖”還成為制約市場上行的“達摩克利劍”。

休克療法不能解決原有矛盾

暫停新股發行,是對資本市場功能定位的扭曲,行政之風與市場化的矛盾才會真正傷害投資者利益,投資者對開閘預期的恐慌,真正影響著市場心理預期和股指走勢。

同時,暫行新股發行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難”,排隊企業為上市進行股份制改造和公司治理已付出了巨額成本,暫停一方面加劇企業財務成本,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企業融資預期渺茫、資金鏈告急,對眾多中小企業無異于雪上加霜。

理順股市矛盾非一蹴而就,暫停新股發行的“休克式療法”不僅不能解決原有矛盾,反而加劇了市場新問題的形成。“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在發展中解決”,中國股市的問題也需要在發展中逐步探索、完善,最終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證監會針對排隊IPO企業的財務核查已經進入復核階段,哪些企業能夠順利過關,哪些企業或被查出問題,這成為市場焦點之一。其中,已經過會的88家企業的去向令人關注。

5家過會企業折戟財務核查

記者了解到,這5家終止審查的企業分別為遵義鈦業、斯菲爾電氣、東方道邇信息、寧夏日晶新能源、河南裕華光伏和神舟電腦。除遵義鈦業是2008年4月過會外,其他四家公司都是去年上半年前過會,碰上了IPO暫停而未能如期發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5家企業撤單都和業績下滑有較大關系。根據相關信息,遵義鈦業凈利潤由2007年的1.92億元一路下滑到2009年的2351.8萬元,到2012年竟出現大幅虧損。據了解,其他四家擬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大都因為業績增長難以滿足創業板連續增長的要求而撤單,另有神舟電腦因為未能按時提交財務自查報告而中止審核程序。

嚴苛上市條件為業績變臉根源

5家企業因業績不佳而撤單,再聯想起企業上市后業績頻頻變臉的現實,投資者對招股書中漂亮的數字愈發不敢相信。這幾家企業究竟是正常的業績下滑還是上市前過度包裝的結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投行人士說,由于創業板上市條件十分嚴苛,尤其是對上市前三年盈利逐年增長的要求在實際中很難滿足,為達到上市目的,企業不得不“調節利潤”,這種現象十分普遍。

過關企業可嘗試批量發行

可以預期,對于依然在隊列之中的80余家過會企業來說,大部分應該都能通過財務核查,即便是存在撤單或被查出問題的情況,比例相對其他排隊企業也要低得多。這些企業中的過關者有可能成為IPO重啟后的先行者。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可以考慮引入批量發行,讓多家公司的股票集中發行上市,以起到抑制炒新的作用,維護市場秩序。

分享
標簽: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