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9574億元,環比多增6837億元,回升明顯。但比去年同期少6267億元,社融余額同比增速進一步下降,較上月末低0.8個百分點。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025億元,環比多增3173億元,同比少增103億元。
所謂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是增量概念。社會融資規模主要包括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保險公司賠償、投資性房地產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資十項指標。
筆者認為8月社會融資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 表外融資的持續低迷。去年底以來,監管部門先后出臺一系列加強和規范影子銀行、同業業務管理的政策措施,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等受到影響;
第二, 房地產市場調整、產能過剩化解等原因導致融資需求持續下降;
第三, 部分地區資金鏈、擔保鏈問題暴露增多,企業生產經營壓力較大,金融機構的資金投放也趨于謹慎;
中國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過程中經濟金融數據出現短期波動是難以避免的。考慮到金融創新發展較快、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等因素,社會融資規模與最終目標的關聯更加復雜多變,對數量指標的短期變化不宜過于關注。反而是當前表外融資的減少,還將有助于防范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