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難解日本經濟結構性問題
日本官方8日公布的關鍵經濟數據進一步確定,日本經濟已步入衰退。而首相安倍晉三開出的“藥方”奏效不大,難以挽救日本經濟,沒有解決日本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日本內閣府8日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修正值,核實和調整了各項數據后,當季日本GDP從此前的環比下降0.4%下修至下滑0.5%,換算成年率計算萎縮了1.9%。
此前市場普遍認為經濟狀況很有可能會被向上修正,而數據表明日本經濟形勢更加嚴峻。由于第二季度日本經濟已大幅下滑7.3%,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可以說日本經濟已經步入了技術性衰退。
安倍晉三再次出任日本首相之后,提出了“大膽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經濟成長戰略”為核心的所謂“安倍經濟學”,并從金融、財政等政策入手,制定了耗資約為5.5萬億日元(約合454億美元)的促進經濟恢復措施,期待能夠盡快擺脫長達15年的通貨緊縮困境,推動經濟恢復和發展。
在“安倍經濟學”推出兩年后的當下,日本學者認為,從表面上來看,“安倍經濟學”在提振日本股市、激發出口導向型大型企業活力、解決就業問題等方面有明顯的成效,但同時副作用巨大,將給日本經濟留下無窮后患。
在超寬松貨幣政策的刺激下,東京股市日經股指不斷更新7年多來的記錄,12月8日,東京證券交易所日經股指已經上漲到17935點,創2007年10月以來新高,與2011年底相比,幾乎增加了一倍。日本1250家上市公司今年4月至9月份的稅后純利同比增長9.58%,達到17.3萬億日元(約合1429億美元),增加了2萬億日元(約合165億美元)以上。就業形勢大幅改觀,新增就業人口100多萬,失業率降至3.5%的17年新低。企業效益改善,職工收入也水漲船高,家庭收入增長。
但是,“安倍經濟學”也導致了日元暴跌、物價大幅上升、貧富差距擴大、政府債務屢創歷史新高。盡管職工名義工資增加,但由于物價上漲以及提高了消費稅等因素,實際購買力下降。
日本總務省發表的數據表明,今年10月份日本職工家庭的現金收入總額比上年同期增長0.5%,扣除物價上漲以及提高消費稅等因素,實際工資指數比上年同期下降2.8%,連續16個月減少。大多數工薪家庭都感到生活壓力比以往更大。由于實際生活負擔增加,沒有任何金融資產的低收入群體也在增長。日本央行下屬金融廣報中央委員會最近進行的調查結果表明,日本兩人以上家庭的金融凈資產為零的家庭比例達到了31%,單身家庭更高達38.9%。而在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這種比例只有5%,經濟泡沫破滅之后逐步增加,2003年超過20%,去年達到了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