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OpenAI推出ChatGPT Study學習模式。相比ChatGPT此前的模式,學習模式能夠幫助和引導用戶一步步解決問題,而非直接給出答案。
這一模式給了學生選擇:要把生成式AI當作學習助手還是作弊神器?關鍵要看如何使用。
OpenAI在官網介紹中稱,當學生使用學習模式時,系統會提供引導性問題,并根據此前對話中習得的用戶特點給出客制化答案。
“學習模式生動有趣且互動性強,旨在幫助學生真正掌握知識——而不僅僅是完成任務。”OpenAI表示。
在學習模式下,即使學生輸入指令,要求系統直接給出答案,ChatGPT仍會提醒用戶嘗試通過探索和思考來學習。
在對話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在ChatGPT中開啟或關閉學習模式,也即用戶仍能隨時獲得直接答案。但相比普通模式,學習模式不會直接給出答案,用戶不是被動閱讀答案,而是要主動思考。
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美國13-17歲的青少年中,表示會用ChatGPT完成作業的占比從2013年的13%上升至2024年的26%。當然,生成式AI讓作弊變得更容易,但并不意味著學生一定會利用生成式AI作弊,老師和家長還應看到學生作弊背后的復雜原因。
此外,為家長提供看護建議的網站Common Sense提醒,和其他生成式AI一樣,ChatGPT學習模式同樣會出錯。Common Sense還建議,老師和家長應首先與孩子一起探索學習模式,了解這一模式如何幫助思考,并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哪些類型的作業可以讓AI提供幫助,哪些不能。
生成式AI改變著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方式,技術進步雖然帶來問題,但AI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
今年5月,我國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簡稱《使用指南》)。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人就《使用指南》有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應辯證地看待人工智能技術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發展和應用,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擁抱、引導善用、趨利避害”。
《使用指南》中提到生成式AI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三大類核心應用場景:促進學生成長,輔助教師教學和支撐教育管理,其中提到,要利用生成式AI增強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思維水平。
而對于中小學校和家長扮演的角色,《使用指南》稱,中小學校要提升師生對技術的運用和理解能力,家長則要警惕學生過度依賴技術產生認知惰性、思維固化等問題。
據央視報道,AI技術開始在我國課堂普及,物理老師用AI建立模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美術老師讓學生用AI繪圖軟件作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校則開始著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信息檢索能力,讓AI賦能學習。同時,一線教師提醒,AI雖然能提供信息、給出建議,但無法替代人類復雜的情感與社會行為,因此并不能取代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
如何使用生成式AI,要從娃娃抓起,綜合考慮、協同治理成為當下應對AI挑戰的良策。
(編輯:曹靜 涂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