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久久久久女教师免费一区-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懲防閉環織密監管防線 “退市不免責”常態化執法格局成型

懲防閉環織密監管防線 “退市不免責”常態化執法格局成型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25-09-15 07:26
來源: 中國證券報
2025-09-15 07: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期,證監會對*ST東通、億利潔能、*ST新潮、*ST聆達等多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或涉嫌財務造假行為依法從嚴懲處,億元級罰單頻現,擊碎了某些經營主體“退市即免責”的幻想,持續釋放“零容忍”的強監管信號。

市場人士認為,在監管部門常態化嚴監嚴管下,“退市不免責”的常態化執法格局已經形成。通過懲治“已然”違法、震懾“未然”風險,“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市場生態正逐步構建。未來,推動財務造假常態化、長效化防治,還需進一步完善綜合懲防機制,壓實中介機構與獨立董事責任,增強公司治理的內生約束力。

堅決出擊從嚴處理

最新公布的*ST東通案件,再次釋放監管部門對財務造假行為“零容忍”的鮮明態度——堅決出擊、從嚴處理,持續打造“不敢造假”的高壓線。

證監會9月12日消息,證監會對*ST東通涉嫌定期報告等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作出行政處罰事先告知。經查,*ST東通連續四年虛增收入和利潤,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證監會擬對該公司處以2.29億元罰款,對7名責任人合計罰款4400萬元,并對實際控制人采取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更為關鍵的是,*ST東通因涉嫌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將被深交所啟動退市程序。

無獨有偶。退市龍宇近日收到上海證監局下發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公司涉嫌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年度報告虛增營業收入、利潤,未按規定披露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相關關聯交易事項。退市龍宇及相關當事人擬被處以3810萬元罰款,其中實控人、董事長徐增增作為“首惡”擬被罰1690萬元,并被采取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上述案例表明,無論公司是否退市,監管追責都將貫穿始終,打破了‘退市即安全’的錯誤幻想。”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表示,這明確警示所有市場參與者,尤其是上市公司“關鍵少數”,法律紅線不可觸碰,造假成本遠高于短期收益。“不敢造假”是構建良好市場生態的關鍵一步。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今年以來,已有十余家因財務造假涉嫌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公司,數量創歷年新高。

2024年起至今年8月31日,證監會已累計查處67家退市公司違法行為,其中46家已作出最終行政處罰決定,合計罰款12.46億元。這意味著“退市不免責”的常態化執法格局已經形成。

形成懲防并舉監管閉環

在懲治違法“已然”的基礎上,常態化嚴監嚴管通過構建立體追責體系、持續施加外部壓力,倒逼上市公司完善內控、提升治理水平,從機制層面鏟除造假土壤,實現違法“未然”的有效防范,形成懲防并舉的監管閉環。

從近期案例看,一方面,董監高履職從“被動簽字”轉向“主動擔責”,監督作用明顯強化。以ST路通為例,公司8月28日召開第五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2025年半年度報告全文及其摘要》。同日,公司召開第五屆監事會第八次會議,監事會主席曾慶川、監事符玉霞對議案《2025年半年度報告全文及其摘要》投反對票,并無法保證《2025年半年度報告》真實、準確、完整,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

分析人士表示,在監管利劍高懸背景下,上市公司及董監高決策優先級已從“報表美化”轉向“合規優先”,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審議財務報告時更趨審慎,對內控審計的要求不斷升級,雖伴隨短期調整陣痛,卻是市場走向成熟規范的必然選擇。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鋌而走險”的違規動機明顯減弱,主動退市、合規改善成為新趨勢。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分析,面對經營風險,更多公司摒棄“造假保殼”“虛增維穩股價”的舊思路,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等合規方式優化業績;同時,主動下調業績預期以規避信息誤導。這一轉變的核心,在于上市公司對“造假必嚴懲”的敬畏之心顯著提升,從源頭減少違規沖動。

加強基礎制度供給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防治財務造假需進一步完善綜合懲防機制,加強基礎制度供給,為從嚴打擊違法違規提供更堅實的法律支撐。

對于完善綜合懲防機制,深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呂成龍建議,提升發現能力,著力提升現場檢查工作效率。可借助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打通行業數據壁壘,加強信息聯動,減少監管盲區;推動財稅、監管、金融、地方政府、司法機關等多部門多層級協同聯動、齊抓共治,讓造假者寸步難行。

同時,進一步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和獨董監督職能。以審計機構為例,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執行總裁楊志國表示,審計機構要保持獨立性與職業懷疑,提升專業勝任能力,嚴格遵守審計準則和監管要求。財務造假涉及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等項目的造假,涉及操縱會計政策、濫用會計估計,有時伴有如非法轉移貨幣資金、違規資金占用等問題。要保持高度警惕,主動識別異常情況、相互矛盾的證據和不一致的數據,通過實施有針對性的反舞弊程序,發現和揭示財務造假行為。

此外,專家呼吁,加強基礎制度供給,盡快出臺《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和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相關司法解釋,為從嚴打擊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提供更堅實的法律支撐。

(昝秀麗)

【責任編輯:張瑨瑄】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