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提出“2025年力爭實現全年汽車銷量323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3%”等發展目標。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日趨嚴峻復雜。出臺《工作方案》,是為了在良好工作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遠近結合、綜合施策,努力實現汽車行業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提出60余項細化措施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帶動性強,發揮著工業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說,我國汽車產業連續3年實現穩定增長,新能源汽車快速增長,轉型升級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我國汽車銷售完成3143.6萬輛、同比增長4.5%,其中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為宏觀經濟增長貢獻了重要力量。
《工作方案》提出,2025年,力爭實現全年汽車銷量323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3%,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155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20%;汽車出口保持穩定增長;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左右。
工業和信息化部上述負責人表示,這些目標是準確把握國內國際經濟、產業發展趨勢,深入研究有利和不利因素對汽車行業的影響后提出的。“‘2026年,行業運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產業規模和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這一目標,也是科學合理和能夠實現的。”該負責人說。
圍繞上述目標,《工作方案》從擴大國內消費、提升供給質量、優化發展環境、深化開放合作等4個維度,提出15條工作舉措及3方面保障措施,相關的細化措施60余項。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認為,汽車智能化要靠“車、路、廠、鏈”全環節發力,“此次《工作方案》落點很實,比如L3級車型準入等,就是實實在在能把技術轉化為效益的關鍵舉措”。
持續提升供給質量
推進汽車產業更好發展,需要從供給側發力。《工作方案》提出,持續提升供給質量。加快突破汽車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固態電池等關鍵技術,持續提升產品經濟性、耐久性、舒適性等性能。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培育一批汽車產業鏈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助力更多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供應鏈,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穩定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工作方案》明確,優化產業發展環境。針對汽車產業發展問題,提出進一步規范汽車產業競爭秩序,包括督促重點車企落實好支付賬期承諾,指導行業機構制定整車企業供應商賬款支付規范,開展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等。
記者梳理發現,近期,已有中國一汽、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小米、蔚來多家車企宣布將供應商賬期統一至60天內,并明確付款周期上限。多家車企表示,落實好支付賬期承諾,目的就在于推動產業更好發展。比如,小鵬汽車宣布將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與擔當,努力通過AI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鏈及上下游伙伴,共同推進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支持整車企業切實踐行有關承諾,繼續引導整車企業與供應鏈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協同發展,積極營造“大河有水小河滿”的良好局面,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也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作出新貢獻。
促進汽車出口提質增效
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全國汽車出口429.2萬輛,同比增長13.7%。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53.2萬輛,同比增長87.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新能源汽車出口已成為拉動汽車出口增長的重要動力。
圍繞持續鞏固汽車出口良好勢頭,《工作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舉措。
一方面,促進汽車出口提質增效。《工作方案》提到,鼓勵汽車及供應鏈企業研發生產適用目的國市場的產品,加強與本地企業合作,完善國際營銷和售后服務體系。引導整車企業穩妥有序開展海外布局,因地制宜、共建共用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全面提高合規經營能力。
另一方面,提升汽車出口金融服務水平。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經營性、投資性融資的信貸產品支持,為企業提供便利的本外幣資金結算服務。鼓勵保險機構優化汽車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和服務。同時,完善物流運輸體系。優化多元運輸供給,加強供需信息對接,推動港口、滾裝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海運保障能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方面表示,還將繼續深化中外多層次合作,深度參與聯合國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工作,牽頭起草更多汽車、動力電池、自動駕駛系統等領域國際標準法規,提高國際標準法規的影響力。
(本報記者 廖睿靈)